莆田第十中学 欢迎您!
今天是:
当前位置: > 书香校园 > 读书活动
读《中国是诗的国度》有感
【字体:[大][中][小] 】【发布时间:2021-10-31】 【作者:管理员/来源: 本站】 【阅读:次】【关闭窗口】

读《中国是诗的国度》有感

高二(3)班  沈乐星

中国是诗的国度,这种深植于心的家国之情自然会在诗人笔底澎湃,诗歌中回响,绵绵传递,不绝如缕。早在两千多年前的《诗经》时期,家国情怀就比比皆是:《黍离》一诗,从眼前的麦苗,联想到国家的兴亡,发自内心深深喟叹:“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黍离之悲”后来也就成了家国忧思的代名词。《击鼓》中说:“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现在都作为男女誓言来理解,而实际上,最初表达的是战友之情,袍泽之谊,表达了战友相约在战场上并肩携手、同赴生死的慷之情。可见家国之情早已深入国人的骨,融入国人的血液

唐询气宋词耀古今,是中华文化长廊中两颗璀璨的明珠、绚的画卷。作为两种重要的文学形式,自然少不了表现家国情怀。唐诗中尤以边塞诗更是将这种感情表达得淋漓尽致。有王翰《凉州词》“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的慷慨豪迈;有王昌龄《出塞》“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的沉痛悲愤;有高适《燕歌行》“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的气吞山河……唐诗中的家国情怀自然也难免也有消沉都的部分,但总体来说,更多表现出的慷慨迈的男儿毫情,是战士保家卫国的凌云壮志,表现出的是大气磅礴的大唐气象。词本木被称为“诗杂”,面立之初,多表现风花雪月、闽间怀里韩,很取表这主题大气象。

然而就足这示以“婉约”著称的“小道”里也可以寄托故国之思,家国之情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当属李煜。无论是“最是仓皇辞庙日,教坊犹奏别离歌,垂泪对宫娥”(《破阵子》)的凄凉,还是“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清平乐》)的思念;无论是“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相见欢》)的缠绵,还是“恰似江春水向东流”(《虞美人》)的愁绪,都表达了作者亡国之后的愁闷凄苦,始终没有离开思念故国这个主题。家国之情在哀婉凄迷的一首首词中自然流淌。

到了豁达豪迈的苏轼手里,这种本来柔情蜜意的行文风气为之一变。于是“豪放词”应运而生,并与原来的婉约风格并行,另成一派。那么,本来以承载男女私情、闺阁情趣为主的词也就有了更加宏阔的主题:家国情怀。苏东坡、辛稼轩、陆放翁、张孝等一批豪放词人以“小道”承“大义”,将豪迈之情寄于长短向中。食的く念数娇・赤壁怀古)体事古思今:陆游的诉情・当年万里候)元慨悲怆;辛弃疾的《破子·醉里挑灯看剑》慷慨畅淋漓然而纵然是豪放词,在仅拥有半壁江山的宋王朝豪情也多的是沉痛之情,抑之气,多的是词人难抒,完全不同于唐诗的气象万千、波壮、横阅。

几千年时光悠悠流转,无论是王候将相,抑或英雄才子,化作烟尘,湮灭在历史长河中。然而那深入骨髓的家国情怀却如一条绵绵不休的情感河流,始终流淌在每一个文人士子的笔底心头,流在每一个炎黄子孙的血脉中,氩在中华大地每一す山河间,成为国人不灭的精神图腾,创造出中华民族灿烂的文化,支撑起华夏儿女不弯的脊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