莆田第十中学 欢迎您!
今天是:
当前位置: > 名校长工作室 > 理论研习
【推荐阅读】学校内涵发展的三个维度(厦门市教育局  任 勇)
【字体:[大][中][小] 】【发布时间:2018-01-09】 【作者:/来源: 】 【阅读:次】【关闭窗口】

鼓屏162,《福建教育》杂志官方微信

内涵建设质量提升大家谈

编者按:2017年10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所作的报告中指出,未来保障和改善民生的一个重要抓手是“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并以此作为统领教育未来发展的总纲领。提高教育质量既是建设教育强国的需要,也是办人民满意的教育的需要,为此,教育部出台了一系列标志性的教育政策,中共福建省委十届三次全会和全省教育工作会议也做出了相关部署,要求把基础教育改革发展的重点切实转移到以促进公平、提高质量为核心的内涵建设上来,2017年10月召开的福建省基础教育内涵建设质量提升研讨班也对此作了全面研讨和深入分析。本期起我刊开设“内涵建设质量提升大家谈”专栏,从不同主体、不同维度、多个层面,探讨中学教育改革发展中内涵建设质量提升的核心理念和实践路径。

学校内涵发展的三个维度

厦门市教育局  任 勇

从发展的内容来看,学校要从外延式发展向内涵式发展转变,内涵式发展反映了学校发展的本质。《福建教育》2017年第46期《关注》探讨了“学校内涵发展的校本实践”相关问题,刊发了刘卫平的《学校内涵发展:核心在课堂变革》(下称“刘文”)、翁乾明的《内涵发展的校本实践之我见》(下称“翁文”)、姚跃林的《内涵发展校本探索背景下的教师队伍建设》(下称“姚文”)和张鹉的《核心素养培养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基》(下称“张文”)4篇很有力度的文章。

依我之见,学校内涵发展的校本实践,似可从学校维度、课程维度和教师维度来探索、构建和实施。

1.学校维度

“学校维度”是学校内涵发展的“顶层设计”,包括校长有“力”,理念有“魂”,办学有“特”,管理有“境”,未来有“谋”。

校长有“力”。一所学校内涵发展得如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校长的能力,即校长力。校长作为领导者,需要修炼领导力、思考力、创新力、决策力、激励力和影响力;校长作为管理者,需要修炼组织力、经营力、沟通力、智慧力、执行力和应变力;校长作为教育者,需要修炼文化力、学习力、道德力、研究力、指导力和学科力。“力”所能及的校长,就能把握好翁文所说的“学校深层次的、软件上的、质量上的、本质上的发展”。许多专家在谈到学校内涵发展时,都把“优秀的校长”放在第一要素,但4文都没有论述到这一点,可能与他们自己是校长或曾经是校长有关。

理念有“魂”。教育理念,简而言之就是教育的理想与信念。内涵发展,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在教育的理想与信念中坚守”。内涵发展的基础是理念,在内涵的形成中,理念起着引领性作用。在理念的引领下,学校可将其“亮色”生成“内涵”。理念体现学校价值观,理念催生内涵,内涵体现理念。翁文谈到“学校的内涵发展,应做到什么?”中说到的“开化于信”“校本实践要以先进而坚定的教育理想为起点”“若办学信念是‘让每一个学生都能获得实质性的成长’,那么一切办学行为都要发端于这个信念”,就是这方面的生动描述。

办学有“特”。“特色学校”是指在独特的办学思想指导下,从本校实际出发,经过长期的办学实践,形成了独特、稳定的办学风格和优秀的办学成果,并形成社会公认的传统学校。范涌峰、宋乃庆在《学校特色发展的价值与观测要点》中认为“学校特色发展”的价值之一是“推进教育内涵发展的新方向”。肖林元在《学校特色发展需要解决四个问题》中认为“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需要学校走内涵发展之路,而内涵发展的关键在于学校自身的特色发展”。翁文在界定“内涵发展”时,特别强调“办学特色的彰显”;在提到“内涵发展要实现教育的优质化”时,明确指出“要扬长避短,形成鲜明的办学特色”。

管理有“境”。学校之“管”,通俗地说就是用一系列的规章制度激发、约束学校的全部人员完成全部的工作任务。学校之“理”,通俗地说就是以理服人,理顺所有关系,使学校所有成员心悦诚服地工作。“管理”重在“理”,“管而理之”促内涵发展。学校管理的高境界要求,需要全校师生有共同的精神追求和共同的价值观,这就需要文化的引领,这就要求管理走向“文治”。“文治”是人性化的管理,尊重人,关心人,培养人,激励人,开发人的潜力,成为学校管理的关键。学校管理还要努力从“有所作为”走向“有所不为”,逐步达到无为而治的境界。融“有为”于“无为”,寓管理于无痕。

未来有“谋”。“未来教育”正成为近年来教育界讨论的一个热点,人类正在从超越“现代教育”中走向“未来教育”。“未来已来”告诉我们,未来教育不在未来,而在当下,在今天正在发生的每一个超越现代教育特征的教育变革,这正是内涵发展的持续。学校要持续内涵发展,既要“面向未来”去构建,营谋一种未来教育的文化,探索一套适应未来的管理,引领一支胜任未来的团队,营造一所未来学校的样态;也要“聚焦当下”去超越,超越教室,超越学科,超越教材。尤其要关注互联网背景下的教育变革,不能等待,不能围观,更不能抵制,要积极践行,且行且悟,优化完善。

2.课程维度

“课程维度”是学校内涵发展的“校本基地”,包括品质求“高”,内容求“丰”,体系求“佳”,运行求“活”,整合求“统”。

品质求“高”。课程建设是学校内涵发展的核心,校长及其团队只有具备强有力的课程领导力、指导力和执行力,才能保证课程高品位设置和实施。基于“发展至上”理念的课程建设,在我看来就“逼近”高品位了。发展至上,就是着眼于学生发展、教师发展和学校发展。既创造性地实施国家课程计划,又开发和整合各类资源建设校本课程。课程设计立意高,内涵丰富而多维。体现课程的价值功能,体现高位的思考视角,体现学校课改应坚持的基本观点,体现发展学生的主体意识和特色意识,体现促进学生的差异性和多样化发展,防止课程设置中的形式化、功利化倾向。

内容求“丰”。学校要设计个性化课程结构、构建生成性课程体系,让课程“丰满”起来。要做到这一点,需要做好板块化课程结构的顶层设计,谋划好学校课程的核心内容,为学生发展创造更大的成长空间和机会,展现不同类型学校的个性化发展特色。北京101中学校长在《课程平台,好大一片天》中这样说:“今日中学生,不管将来走向世界也好,扎根华夏也罢,课程,总是他们成长与发展不可替代的第一平台。”课程内容求“丰”,表现在课程内容涵盖不同的学习领域,包含学科基本原理和思维方法,反映全面的学习体验,是学生个性化学习的要求。

体系求“佳”。谈到课改时,校长常常说我们开设了多少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请别忘了,国家的要求是“在保证实施国家课程的基础上,鼓励地方开发适应本地区的地方课程,学校可开发或选用适合本校特点的课程。”讲的是三级课程管理,而不是三级课程。学校课程体系的建构,其架构必须回到国家课程领域中去。基于突出国家课程价值、突出国家课程价值指导下的校本课程价值、突出学生的个体差异与个性发展的前提下,去建设“本校课程”,即校本化的国家课程、校本化的地方课程、体现学校独特育人价值的校本课程。课改,让国家课程最优化实施,让“本校课程”体系“步入佳境”。

运行求“活”。从课程设计到课程实施,要有灵活有序的运行机制,要在“教学”上做足文章——既“用教材教”又“教学生学”,要聚焦于课堂、变革于课堂、突围于课堂。刘文标题观点鲜明——《学校内涵发展:核心在课堂变革》,并认为:“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在课堂,核心素养的落实在课堂,这些表述或者说是理念都表明了课堂教学的重要性,说明了学校发展的真正内涵所在。那么,如何变革我们的课堂,提升我们课堂的教学质量?让我们的课堂充满活力?”刘文从四个方面给出了“12变”,我们的课堂若能如此“变革”,其内涵就凸显了。

整合求“统”。教育综合化趋势,要求在教育内容等方面更好地体现综合性,达到教育的最优化效果。教育内容的综合,包括重新划分学科领域、开设综合性课程、跨界学习等。教育部发布的《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是指导学校推进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的重要文件,也是学校内涵发展的题中之义。从课程整合角度来看,就要系统设计、统筹谋划、整体推进。统筹各学段——形成促进学生持续发展的课程实施方案;统筹各学科——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统筹各环节——确保课程目标落实到位;统筹各种资源——确保课程的“最大化”有效实施;统筹师资配置——协同指导学生开展活动。

3.教师维度

“教师维度”是学校内涵发展的“重要推手”,包括教精其“术”,教明其“道”,教取其“势”,教有其“思”,教专其“业”。

教精其“术”。术,是方法、手段和技巧。“术”是让“道”成为现实的中介工具和必需途径。万物运行都有方法和规律可循,如果方法运用得当,则事半功倍;运用失当,则功亏一篑,这便是“术”的重要性。师者“教精其术”是学校内涵发展之基。以教学为例,每课一趣、每堂一赞、一题多解、一题多变、一题多用、主体参与、分层优化、问题解决、贴近生活、创设情境、有意差错、过程教学、分组讨论、先学后教、活用媒体等,就是教学之“术”。张文中刘显晶老师“在教学中创设合理情境,包括实际情境、科学情境、数学情境、历史情境”,就是他的数学教学中的一个“术”。

教明其“道”。道是道理、规律等形而上的概念。《道德经》有云:“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古人理解事物,都力求追本溯源,以把握事物的根本,而贯穿理解事物整个过程的就是一个“道”字。明即明白、懂得,道即规律、原则。师者“教明其道”是学校内涵发展的高一层境界。张文认为:“对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培养和落实,是现代学校发展从重视硬件到强调内涵的重大转变,其核心就是要让每一名学生获得适应个人终生发展和社会发展所需要的、不可或缺的共同素养。”“沙龙侧记”记录了他们学校的明道、悟道、得道的过程和做法。

教取其“势”。世间万物皆不出道术,道不正则术不明,术不明则道难行。今日之教育,过于追求“术”,把学科教学搞成了解题术——注重雕虫小技,而忘却了教育教学之根本。这个“根”,就是“道”。师者,不仅要具备形于外的“术”,更要具备涵于内的“道”,做到“道术合一”。道与术只有合而为一,才能产生更大的能量。“道术合一”之“度”的把握,就是“取势”。教育之“度”,就是教育行为的恰如其分。教师只有尊重教育规律,在工作中做到心中有“度”,行在“度”中,才可能使自己的教育是合理的有效的。张文中诸位教师的核心素养培育做法,很多方面体现了“道术合一”。

教有其“思”。我觉得,现代教师要努力从“教学有方”走向“教有主张”。教有主张,是教师教学的独特视角,是教师形成教学风格和教学思想的基石,是实现自我超越的专业生长点。教有其“思”,说的是优秀教师应当是思想者,应当是“反思性实践家”。李吉林老师说:“教师,如果有自己的思想和教学主张,那么,他就可以大言不惭地说,我是一个思想者。”师者之思,不是胡思乱想,而是在经历了吸纳、判断、甄别、实践、反思的基础上形成的对教育的自我理解,进而内化为自己所秉持的教育理念。一所追求内涵发展的学校,理应是“思者”群起、师者“别具一格”的学校。

教专其“业”。说到专业成长,我有一个观点:教师仅仅学是不够的,要在学的基础上,走向思、研、行、著的更高的境界。学习让我们增长知识、陶冶情操,我学故我知。但学习,贵在思考,我思故我在。研究,让教育更精彩。为了“研”,你不深学是不行的,我研故我智。教师是其教育思想的践行者,做了就能“落到实处”,我行故我实。“写”下教育发现、教育成果,就能产生广泛而深远的影响。我著故我远。读一下姚文,你会发现,该校的做法,让我找到了“名师之路——学,思,研,行,著”的一个“大样本”,因为他们学校的教师走的就是这样一条“名师之路”。

 “学校维度”的“顶层设计”好像是设计师,“课程维度”的“校本基地”好像是材料库,而“教师维度”的“重要推手”就是施工者。当然,这个施工者既是“顶层设计”和“校本基地”参与者、创造者、营造者,又是“顶层设计”和“校本基地”的传承者、弘扬者、更新者和发展者。“三个维度”相辅相成,各美其美“同频共振”,基于“校本”优化升华,如此,就达成学校发展的“内涵之境”。

原文刊载于《福建教育》2018年第2期